제가 썼어여 ^^
누가 했던것처럼 저도 자료보관용(?)이라고 하기보다는
한국에서 54운동에 관한것은 많은데 내용이 다 한쪽으로 쏠려있는것 같아서
살짝 띄워봅니다.
중국업니다. ㅡㅡ
一,论点
鸦片战争后,中国历史在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等到进入了二十世纪,这种变化更是因为各种思潮的影响而愈发剧烈。其中,五四运动无可辩驳是二十世纪初叶中国历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在中国传统教材和资料里面始终把五四运动当成一个马克思主义运动,把五四运动和俄国的十月革命联系起来,说五四运动走了10月革命之路。但依我所看,这个观点是不准确和客观的,五四运动本身是一场爱国运动,而且我认为五四运动时期正如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样,是中国国内思想界的一次鼎盛时期,出现了小规模的“百家争鸣”,按照这样的逻辑,就很难说五四运动是走以某一个思想为主,更不能说仅仅是走某一个事件或者革命之路。
二,论证
为了更好地表述我的观点,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的观点:一,从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看五四运动的性质;二,从马克思主义与五四运动的关系看五四运动的性质;三,从工人阶级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看五四运动的性质。
(一)从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看五四运动的性质
关于五四运动发生原因和过程在很多教材里都有详细的记载。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很大程度上选择了学习西方文明之路,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对西方的观点以及态度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时的人慢慢觉醒西方的优势,而为了富国强兵中国也做具体的措施、实行改革。刚开始的时候,范围只限制于军事、工业等方面。但不久之后,政治、思想的方面也采取西方的路。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也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屈辱。而慢慢开始对西方产生一些动摇和怀疑。
那些动摇和怀疑就通过五四运动来发泄。直接原因是当时的中国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上有很大的期待,当时中国以战胜国的名义参加巴黎和会,同时中国已获得有一定程度上的发展,而且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发表演说的“威尔逊14点”给中国人民更大的希望。关于“威尔逊14点”陈独秀曾经评价为“美国大总统威尔逊屡次的演说,都是光明正大,可算得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1]。” 这样情况下,中国人民以为通过这次巴黎和会能收回过去被德国失去的权益。但没想到巴黎和会只是列强之间划分德国殖民地以及权益的会议。而且和会上中国提出的要求都被拒绝,但却把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
中国人民对巴黎和会的期待有多么大,就是失望也那么大。赞威尔逊为“天下第一好人”的陈独秀愤怒地揭露道:“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的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置的空话。”“我看这两个分赃的会议,与世界永久和平,人类真正幸福,隔得不止十万八千里”[2]。 而且这样的失望就是对西方的失望。再具体地说,引起对西方整个制度和思想的失望以及否定。而且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了,人们更深的了解政府的无能。这些都是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和导火线。
(二)从马克思主义与五四运动的关系看五四运动的性质
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99页里有这样的话。“五四运动是在当时世界革命号召之下,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之下,是在列宁号召之下发生的。五四运动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时期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但是已经有了大批的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很多教材里把五四运动描写为一次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这就是五四运动的主要特征。假如一定要说出一个主导的思想也可能是国民党,而不是共产党。国民党是作为当是中国社会最有实力的政党。五四运动时期国民党的人在宣传、鼓动和指导及行动上的参加、组织和带动等方面的表现也非常出色[3]。而当时共产党还没诞生。中国共产党是到1921年才诞生,而且初期共产党的规模并不很大。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出席的代表共有十三个人[4]。1917年发生的十月马克思主义革命的消息迅速地转播到中国各地[5],但马克思主义的势力在五四运动期间还没扩大。只是一些知识分子们注意到。也只是当时流行的思想之一而已。于是我人为不是马克思主义对五四运动影响,而是五四运动对马克思主义的夸大有很大的影响。
上一段我已经讲过五四运动的特点是反帝反封建的运动。虽然主导五四运动的人物还是一些知识阶层,但五四运动最主要意义不应该集中某一个思想。我认为五四运动是一次需求中国的未来之路运动。于是在五四运动时期存在多种多样的思想,也就是一种五四运动的特点或者弊端。出现这种局面也很正常。民主与科学是五四运动的两面旗帜,而其精神体现于学术讨论中,有了言论自由,自然会产生多种争论。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坚持实行“兼容并包、兼收并蓄”、“提倡学术自由”。这样的情况下组织了各种社会团体以及大学里社团[6]。象这样以自由主义的理想之下中国社会流行各种学术或人物。五四运动具备这样的面貌,有助于以后中国发展。于是我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也其中之一。
(三)从工人阶级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看五四运动的性质
通过五四运动中国的人民自觉民众团结治理量。进入了近代时期之后,封建制度慢慢崩溃,辛亥革命的发生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到人民的意识。在这种基础上因巴黎和会人民的不满终于爆发了。而且人民通过五四运动得到他们所想得到的目标。自觉民众之力量。
这个事实与五四以后的工人运动有直接的关系。五四运动之前也曾经发生过几次工人运动。但是据我所知五四运动前后的工人运动很明显的区别。五四运动之前的工人运动三是属于一种自然发生的,当时工人的最基本生活有关。再说,当时发生的工人运动的主要原因大部分都是由于饥饿、贫困有关。虽然当时也存在一些工人组织,但当时的工人组织还在工厂的经营者手里。于是那些组织追求劳动者与经营者的利益。
但到了五四时期,工人阶级的政治力量很明显的发挥。五四运动中以上海为中心的、有六七万产业工人参加的“六三”工人大罢工,同以往的罢工斗争则有着明显的不同[7]。当时大城市的劳动者和知识阶层、商人联合对抗凡尔赛体系、日本帝国主义以及亲帝卖国贼(或者政府、军阀)。他们拒绝日货,为了释放逮捕的学生进行罢工。这些劳动者的集团行动和过去的行动不一样。工人们不是为了增加工资,也不再为了缩短工作时间而罢工。他们的目的就是救国。可以说这次罢工超过过去限制于经济斗争的行为,已经是具有政治形态。但是当时工人阶级无论是组织方面还是政治方面,都缺少经验。于是五四时期的工人阶级也只能以追踪的形式参与。指挥的阶层都是知识阶层或者学生。
真正意以上的工人运动是五四以后展开。一九二○年和一九二一年诞生真正意义上的工人阶级组织,这个组织只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这就是工人阶级斗争的成果,可以说明工人阶级自身意识的发展和社会内部的地位体高。而且这个时期逐渐出现以工人阶级为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的知识阶层。这样以后引起国民革命的工人阶级的力量会更强大。
工人阶级地位的上升就意味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础已经确立。上述我否认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关系。但是十月革命的消息对中国人民,尤其是对一些知识阶层给一个新的路线。而且五四时期与以后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的表现比较出色。其中问题与主义的论争在当时引起相当强烈的反响。在各地方出版的刊物上,有不少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青年撰文支持李大钊的观点[8]。还有1920年4月,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在中国报刊上发表后,立即得到了中国各阶层人民的热烈欢迎和拥护[9]。当时国际政势对苏俄不利,苏俄的这种行动也可以看得出背后的目的。但是无论如何苏俄的这次宣言很新鲜的。与过去西方列强有很大的区别,于是当时对西方包含怀疑或甚至包否认的中国知识阶层注意到苏俄的十月革命以及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不仅仅限制于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当时国民党的领袖孙中山也访问苏俄,了解苏俄以及马克思主义。就这样在中国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环境和因素都具备了。
三,结论
五四运动是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的这个特点之外,还有一个特点是思想方面出现多种新的思想。但中国国内出版的很多资料里把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连贯起来。据我所知,这种观点有错误的。
我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人民不少地认识。中国人民对他们所目标的西方文明本身产生怀疑和动摇,而且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引起了更大的动摇以及反感。五四运动就这样的条件下发生的。五四运动不是思想革命运动,而是中国人民的爱国运动。于是我人为教材或者一些资料上所记载的内容是有所错误的。
那么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市怎样发展起来呢?对这个问题,我是这么认为的。五四运动本身和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五四运动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传播方面有很大的贡献。贡献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工人阶级的发展。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意识一直有一定的发展,其中最突出的是五四运动。通过五四运动人民认识到民众的力量,开始主张他们自己的权利。也就是劳动者主张他们的权利,而且慢慢体高他门自己的政治地位。这样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环境成熟;二是国内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五四时期出现多种思想,其思想之间极端的论争。马克思主义也不是例外。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和胡适之间的论争。对西方文明产生怀疑和失望之后,中国需要寻找新的思想,于是出现多种思想和争论。但是这些争论对马克思思想传播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原来有不同经历的知识阶层,经过自己的深思和反复思考之后不少人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10]。而且苏俄发表废除前沙俄和中国之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这个行为与其他西方列强完全相反。于是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很大的期待。
历史是以当时的人所创造的,被后人评价的,于是被后人所写的历史评价自然会偏重为代表后人的立场。关于五四运动的分析也就是这种例子。五四时期之前在中国也有马克思主义,但是其地位或者影响力还没成熟。这种情况下怎么能说五四运动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何况说走苏俄十月革命之路呢?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的一次大跳跃的运动。通过五四无论是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发生重大的变化,创立新世纪的基础。于是给马克思主义也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但需要指出的是,影响五四运动的因素是多样的,五四运动给中国的学术、政治和社会的影响也是多元的,企图以一种后来占据主流的意识形态来定义五四运动,这是不客观和非理性的。
<参考书目>
《每周评论》1919年,第1号、20号。
《国民党人与五四运动》 刘永明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出版
《中国现代史》 上册 王桧林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版(2003年处版)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王永祥等 主编,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1年出版
《国民党人与五四运动》 刘永明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出版
《五四运动史话》 常丕军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出版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胡绳 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年版
《五四与中国现代化》王章维 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出版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胡绳 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年版
《五四运动与
'일가지언 > 혼잣말...주절주절'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나의 음악세계와 그림세계 (3) | 2005.05.24 |
---|---|
중국어는 이렇게 배우면 안된다. (12) | 2005.05.22 |
확정. (2) | 2005.05.21 |
재중기업들 한국관련 스폰서...그리고 아쉬운 점 (2) | 2005.05.21 |
견공의 말을 해석해주는 핸드폰? (6) | 2005.05.18 |